咖啡準備好、筆電打開、深吸一口氣,是時候來專心工作了。您打開一份空白記事,準備要來寫專案計畫。但是,本來一兩個小時就應該完成草稿,您卻發現自己正在逛網路、看朋友的貼文、完全恍神了。
如果您一直受到新聞的干擾、正在試圖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人生初體驗在家工作?!)、抑或無法克制各種擔憂,想要專心工作彷彿是不可能的任務。其實在這麼不確定的年代,我們先不要直接把目標定在追求達到最高效率。而是可以先找出一天當中有哪些時段是比較可以專心的,然後一步一步減少分心的情況。
這裡我們就提出四招,讓您可以盡量保持專注,真正完成事情
1. 訓練自己忽視讓人分心的事物
當您需要長時間專心時,少即是多。這是基於波士頓注意力與學習實驗室(Boston Attention and Learning Lab)的 Joe DeGutis 和 Mike Esterman 的研究發現:要完成事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專注一段時間,然後短暫休息,再次重新進入專注狀態。
這就是每工作 25 分鐘就休息 5 分鐘的番茄鐘工作法背後的科學理論。每個工作區間都是一顆蕃茄,完全四個番茄,就有一段較長的 20 – 30 分鐘的休息時間。
雖然這個工作法聽起來很容易實踐,但各種分心事物還是會偷偷跑進這個短短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Evernote 認證顧問同時也是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實踐家 Stacey Harmon 最近發表了如何使用番茄鐘工作法在不確定的年代保持專注訓練法,其中就包括如何在每個番茄時段裡減少分心次數的方法。
Stacey 提到,要打敗分心首先就是要理解到底是這個分心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內在的分心是您自身的思緒和想法。例如當您坐下準備要工作時,忽然覺得必須要立刻收信或到網路上查看什麼。要避免浪費掉一個番茄,您可以把這件分心的事情具象化、寫下來。捕捉到這個分心就好像清空了腦袋,就能專心做真正該做的事情了。
外在的分心則是被他人打斷的情況,例如同事需要幫忙或朋友傳來的訊息等。但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能專心完成現在的番茄鐘,應該先花幾秒鐘解決這個打斷情況然後就回去專心做原本的事。Stacey 建議您可以這麼說:「我正在一個番茄鐘時段裡,25 分鐘後會再來找你。」或「我目前暫時無法回覆。」
慢慢地您就可以訓練自己完成完整 25 分鐘連續工作,而不受任何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干擾。
專家祕技: 歡迎使用此 Evernote 範本來捕捉您的番茄鐘工作任務。
2. 依照您的超晝夜節律(ultradian rhythm)安排工作任務
我們的專注度在一天內、一個禮拜中都是會有上下起伏的。有時我們能夠很快的寫完信或完成專案,但有時光是要坐下準備做事都感覺很不自然又困難。儘管沒人能夠(也不應該)消除這些效率比較低的時間,但是是有方法能夠找出來自己做事效率最高的時段,並且好好利用。
我們每個人都內建有一個 24 小時的時鐘,稱為「晝夜節律」。這個節律會決定我們何時該睡覺、何時該起床、何時會精神最好。在這個 24 小時的週期裡,會有 90 分鐘的高效率高專注時段,這就是「超晝夜節律」。
要找出自己的超晝夜節律,首先要請您每天在同一個時間、每隔一小時記錄自己的專注度、熱情和精力。如果每天的例行事物有任何變化(例如中午有去散步)也要記錄下來。這樣資料搜集一兩週以後,就可以找出一個規律,找到自己哪時是精力和專注度最高、哪時最低,也就可以依此安排工作了。
您可以最能專心的時候進行最需要創造力、策略性的專案活動。而在精神比較無法集中或比較容易分心的時候,做比較手工或行政類的工作。
專家祕技: 用這份 Evernote 範本來記錄自己的專注度、熱情、精神等。
3. 安排出神時間
大部分的提高生產力策略都是在教如何讓思緒安靜下來、停止漫遊。但一個更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做白日夢,但是是在指定的時間。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 Paul Seli 發現白日夢有兩種類別:刻意的、和意外的漫遊。只有意外的白日夢會降低生產力,而刻意安排時間讓思緒漫遊者則比較不會受到負面影響。
Paul 在一篇 BBC 的文章裡提到:「如果手上的工作是很簡單的,刻意讓思緒漫遊就不太會造成生產力的降低,反而能讓人們獲得發散思考的好處,例如解決問題或做計畫等。」
這個意思就是,每天讓自己有 10 到 15 分鐘的時間隨便胡思亂想,但是要審慎選擇時間。例如在收拾桌面時或買咖啡的路上就很不錯。如此一來就比較不會再進行深入工作或重要會議時不小心白日夢起來。
專家祕技: 安排時間刻意進行思緒漫遊,利用 Evernote 設定提醒把自己叫回來。
4. 選擇對的工作地點
改變自己行為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變環境。如果想要讓自己不要坐那麼久,就買一張站立辦公桌。如果想要強化專注度,就在對的地點做事。
「利用海馬迴天然的記憶儲存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為不同工作建立不同的工作空間…如果您在處理兩個完全獨立的專案,就分別指定一張桌子、或家裡某區給它們。只要踩進不同空間就好像按下腦子裡的重新啟動按鈕,您的生產力可以更高也更能進行創意思考。」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 )在他的書《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裡如此寫道。
如果您是在家工作,在專門的辦公區工作就會比在平常用來看電視的沙發上更有可能達到高專注力。
如果您並沒有一個居家辦公室,使用情境提示也可改變共用環境的氣氛。假設您要在餐桌上工作,重新擺設就可以讓感受完全不同。例如將桌子中央的花瓶移開、把碗盤移走,然後放上能暗示專心的視覺提示品,例如工作的筆電、一盆辦公室盆栽、或是一個外接螢幕。重點是工作結束以後就要將這些東西再次拿開,確保這些情境提示只會跟專注專心做連結。
專家秘技:把「工作空間」裡的東西拍下來或建立一份清單,每天要建立工作空間時可以更精準快速。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保持專注
想要完成事情從來就不只是事情本身的問題。當然事情的難易程度會有差別,但不論是您的情緒、身處的環境、發生的事情也都會有影響。
當世界的局勢讓人壓力越來越大,並且又不停的快速變動時,我們自己找一些小方法讓自己能持續做事。一週試一個新策略,記錄起來哪些有效、哪些又完全無用。在調整適應新的工作方式時,也別忘了在找到保持專注的方法時鼓勵自己一下。